从商业银行角度看,包括承兑规模、贴现(直贴+转贴)规模和回购规模。其中,承兑、回购规模与信贷规模无关。票据经企业向银行贴现(直贴)后,成为银行信贷资产,纳入人行的信贷规模调控。转贴亦纳入人行信贷规模调控。
从人行角度看,票据规模是指再贴现规模。银行与人行开展再贴现,银行为卖出回购方,人行为买入返售方。对于银行来说属于负债,对于人行来说属于资产。开展再贴现的该批票据的信贷规模仍归属于银行,不能归属于人行。
2、票据到期期限结构与转贴现利润并不存在明确的关系。
(1)对于转贴现银行来说,在选择持有票据资产到期的情况下
转贴现利润=票面金额-买入价-持有票据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(不考虑拨备计提)
上述提及的买入价、卖出价、持有票据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三个指标的计算均与票据到期期限T相关。不同的市场环境下,不同期限T对应不同的买入价、卖出价、持有票据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。因此,不同期限T的转贴现利润不同,二者并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。
开展票据转贴现买卖断业务,需要计提风险资产,但与利润计算无直接关系。
根据2016年5月全面实施的“营改增”,银行票据直贴业务需要缴纳增值税,转贴现业务不需要。当然,从企业所得税角度考虑,适用25%。
关于只收某一到期期限的票据(比如只收12月底之前到期得某某票据),主要有以下原因:
一是资产负债的摆布问题,例如,未来第3个月该行信贷资产到期较多,需要在当下买入期限3个月的资产,撑足资产规模;
二是利润问题。例如,买入期限3个月的票据利润最大,故该行选择买入该期限票据;
三是久期管理(或投机)。票据属于固定收益类资产,对于想要规避利率风险或者投机的银行来说,可在短端、中端、长端各期限选择以达到目的
买断票据需占用银行信贷规模,卖断不占用。票据资管业务是银行将票据资产(或收益权)卖断给券商、保险等资管计划,再以自有资金投资该资管计划,通过这一方法,银行将信贷资产转换为同业资产,不占用信贷规模。另外,亦不用计提贷款拨备(一般为1%),按一般同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。
银行一般在信贷规模额度充足的情况下,优先买断票据。用完信贷规模额度后,对于银行新买断的票据,一般有两种方法消除信贷规模。一是卖断,二是开展票据资管业务。
那么卖断和资管如何抉择?其实是哪一个利润更大的问题。
若选择卖断:利润=卖出价-买入价-持有票据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
若选择资管:利润=票面到期金额-买入价-持有票据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-未来投资资管的资金占用成本
上述两个公式中,当银行选择开展卖断或资管时,票面到期金额、买入价、持有票据期间的资金占用成本是已知的,所以两者利润的比较实质是由卖出价、投资资管的资金占用成本决定。而卖出价是由票据市场决定,投资资管的资金占用成本由行内资金利率部门定价(一般为资产负债部)。